笔君写道:“也好,我再跟你说一说,什么是修行。”
写到这里,一张麻纸上已密密麻麻。
李蝉拿起麻纸,戴烛默契地把头伸过来。
冠上烛火一触,霎时就把麻纸烧成灰烬,落在桌边。
李蝉随手抽了一张麻纸,又铺在桌上。
笔君一动,笔毫划过,瘦劲的字迹飞速铺满纸面。
“所谓修行,佛门曰修持,道门曰修道,儒门曰修身,三教百家,诸圣之言,一言以蔽之,天人而已。”
“三教百家派系冗杂,单论道门,道统完善的派系就有多种。不过道用虽杂,其体如一,大庸立国之时,乾元学宫便整理三千道藏,划分出五个境界,天下道门修行者皆以此为纲。”
“这五境由低到高,是见境、种境、知境、化境、道境。”
“若要做出解释,可将这五境看作是见道、种道、知道、入道、成道。”
“所谓见道,就是能见到天地间万物生化流转之机,道纲谓之盗机,古炼气士谓之元气,或谓之炁,或谓之道力,都异名同源。能感受到天地元气,就是见道了。”
“世间众生都在见道初境,可惜几乎所有人毕其一生都无法再进一步。”
“种道也可作求道。见道后方能种道。种道,便是修行者见到天地元气运转之机后,依据其中规律,窥见天道。如此便能拨动,以至于操控天地元气,修本命剑器、修术、修符、凝炼阴神,诸派各有不同。”
“知道,是将所种之道完全掌握运用了。”
“至于入道,已身入道中,调用天地元气不拘定式,逍遥无所待,乘风御气,已是神仙中人。”
“至于成道,道境,就不是能述诸文字语言的了。”
“道门有见境、种境、知境、化境、道境五境。”
“佛门修行不以这五境划分,有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境,道理却也大体相同。”
“苦境能见世间诸苦,便对应道门的见境。”
“集境能知世间诸苦之因,对应道门的种境及知境两境。”
“灭境能灭世间诸苦,对应道门的化境。”
“至于道境,两教同名,意义也相近。但成道者各不相同,不然也不至于有佛道之分了。”
“道门五境,短短十字,一境之差却有云泥之别。”
“你上青雀宫两年,可有了勘破见境的契机”
窗外没那么黑了,天边渐有了一丝鱼肚白。李蝉看着笔君写的文字,时而沉思,时而恍然。
最后见到那句疑问,他提笔回了两个字。
“有了。”